至少有一場痛哭或人物情緒失控的戲。
這種紀錄精確到經緯度的小數點以下第五位,且同時紀錄在幾年幾月幾日幾分幾秒打了卡這種紀錄精確到經緯度的小數點以下第五位,且同時紀錄在幾年幾月幾日幾分幾秒打了卡。
更有潛力的是,學者可以透過地點的資訊,整合數位足跡與非數位足跡的資料。日常生活中許多能想到的面向都已電子化,成為我們的「數位足跡」。在人們使用這些電子媒體的過程中,留下了他們的想法、行動、溝通過程等等。在社群媒體上的紀錄包含了文字、影像、聲音等不同的面向,但由於影像與聲音在分析上較為困難,以文字分析社群媒體資料的研究仍佔大多數。舉例而言,許多社群媒體都有「打卡」的功能,而在打卡的過程中,將使用者確切的位置記錄下來。
同時,在白人為主的鄰里中,租屋廣告更重視「優質鄰里的魅力」(vintage charm)。例如在研究社群媒體對於社會運動的研究中,近年利用文字分析方法的研究漸增。也希望政府相關單位在古道、駐在所相關告示牌上提醒民眾不要誤淨了、誤傷了文化遺留。
一些人則是認為淨山沒有錯,酒瓶就算留了幾十年也仍是人為垃圾,本應移除。在google上打「舊社考古」,會有許多相關文章。以下介紹兩篇文章,可供大家一窺萬山岩雕的內涵:【萬山岩雕群遺址 千古流轉的神祕圖騰】、【萬山岩雕──台灣首次發現摩崖藝術之研究】 註2:關於駐在所的考古學研究,目前在中研院任職的鄭玠甫博士有相關研究,只是尚未出版,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參考時期重疊的舊社考古研究。一是萬山岩雕被踩踏刷洗的違法行為。
當我們了解同一時間段各個人群的物社會文化、互動關係,或是了解了同一人群的社會文化在時間長河中的變遷,我們就能嘗試去解開不同文化的樣貌、不同的文化邏輯,探索更多歷史的缺環。位於深山的萬山岩雕,儘管需費時兩天以上才能抵達,也擋不住欽慕的心。
本文獲台大考古—考古學實踐在台灣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而是認為無分原住民、漢人、日本人,曾經遺留在台灣的物質,都代表台灣歷史的一部分,才渴望保存。倒推回來,小編想說的是:酒瓶不只是垃圾而已,更是我們望向過去文化的一扇窗。
對於國定遺址上明確的違法行為則應該儘快有對應措施,讓這樣的憾事不再發生。文:台大考古—考古學實踐在台灣 關心台灣考古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近日來在山林間發生的考古遺物浩劫事件吧。在這裡提供一個入門級的調查介紹,可供大家概覽:【拉庫拉庫溪流域佳心舊部落的考古學調查】。萬山岩雕既然已經指定為國定遺址,明定不得有破壞行為,如今有人公然違法,文化部實在應該儘速處理,再度加強宣導,以正視聽,告訴大家,什麼樣的行為絕對不應該發生在考古遺物上,不該發生原住民族傳統領域之中。
雖然清除遊客任意丟棄的垃圾是好事,但是這些史前/歷史時期長期生活下的遺留如果都被清走,那就真的是台灣考古的浩劫了。雖然已經從文字上知道這件事,看到畫面時,還是震驚又痛心,眼淚差點掉下來......拉到影片下方,發現網友們早已起了爭執:一些人震驚地怒斥這是破壞文物。
不只如此,小編去看過當事者的臉書之後,發現他們還反過來舉報了其他的群體也做過一樣的行為,可見這樣的行為,根本不是孤例...... 或許有人覺得岩雕既是岩石,用軟刷清洗不會破壞(苦笑),但別忘了野柳的女王頭。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
沒想到,這則新聞傳來沒多久,緊接著又看到了知名YouTuber在淨山活動當中,全數清走了霞喀羅古道、馬鞍駐在所附近的酒瓶,裡面雖然有近年留下的鋁罐,卻也有政府與民間保留許久的日治時期酒瓶。雖然當事者辯稱並未損害岩雕,只是環繞拍照,並已將相關照片刪除,但是已有網友截圖放大,發現該團體手上拿著小掃箒...... 詳情可參考伍麗華立委與雪羊視界的臉書貼文。若是酒瓶留下了印記,能夠讓我們查到品牌名稱,那麼我們便能進一步查詢這瓶酒在哪裡生產、哪裡販賣、價值高低。考古學者們不是因為日本人留下的東西才有意義,渴望保存。再與其他日本警察所留下的東西一起分析,就能夠討論他們的生活習慣。雖然一個是明知故犯,一個是無心之失,但歸根究柢都是對於台灣歷史、文化遺物性質了解不夠普遍所致。
如上所述,透過物質,我們能夠探索生活點滴。據聞這次也是有團體慕名前往參訪,不同的是,這次的團體遭人舉發擅自刷洗岩雕,還站在岩雕上拍照留念。
以這次事件當中被丟掉的酒瓶為例舉例,這些酒瓶原初所在的位置和相伴的遺物,可以讓我們了解最後使用的是原住民、漢人或是日本警察(所以一旦移動了,就失去了這個連結)。台灣自史前開始就有在山中生活的痕跡,山中其實留有許多史前的石斧、原住民族的房舍遺構、歷史時期的遺物等,都是非常有文化價值的「垃圾」。
其實,如果把垃圾定義為人類不再需要的物品,那麼極端一點說,除了龐貝城這種一夕之間被掩埋的時空膠囊外,考古學處理的標本大概有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史前/歷史時期留下的垃圾。耗費心力的雕刻、神秘的圖紋,總是容易激起大家對遠古時代的憧憬。
考古學者正是從這些「垃圾」當中復原當時人群的生活點滴,了解人群的物質文化,了解尋找文獻不會紀錄的社會實景。這兩件事看下來,讓人既震驚又悲傷。這件事不只關係到考古遺物 ,也牽涉到目前的登山法規以及原住民族的傳統領域。註釋 註1:關於萬山岩雕,目前已經有很多政府出版書籍可以參考。
而社會文化,正是生活習慣的集合體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
中國知名部落客「兔主席」原名任意,是「紅三代」,他的祖父任仲夷是中共改革派官員,曾擔任廣東省委書記。新聞來源: 暗示香港嘗試與病毒共存 紅三代:動態清零已不可能(中央社) 責任編輯:Alvin 核稿編輯:Alex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
這樣北京倒不如與港府保持「距離」,由香港參照西方「躺平」。文章強調,香港精英一開始知道香港不具備「動態清零」的能力,此前能「清零」一定程度上是靠運氣。
中央可能認為香港不可能達成「動態清零」,及會以各種形式「陽奉陰違」。文章預期中央不可能直接介入香港的抗疫,最多只有在香港求援時,提供人力物資支持。此輪要實現這個不能否定的目標,他們只能機會主義地「走一步、看一步」,希望疫情自然消退,不需在「中國模式」與「其他模式」之間做艱難的「二選一」。不過若香港選擇「躺平」,「要與內地通關,就只能等到內地系統性調整COVID-19防疫政策之日。
香港「反送中」期間,任意以「兔主席」的網名撰寫大量評論,頗受中國網友歡迎。而香港也正處於這種最惡劣及最尷尬的情況,既沒有能力完成「動態清零」,又不敢真的奉行與病毒共存的「躺平」策略,結果就是「不死不活」的狀態,既付出了嘗試動態清零的代價,但沒有享受到真正動態清零所帶來的好處,不能與中國大陸或歐美大循環。
文章指出,中國官媒人民日報此前強調香港必須落實動態清零,初衷是好的,但香港缺乏必要的政治、社會、文化及公共管理的基礎,不能像中國大陸一樣採取多重政策及技術手段落實「動態清零」。文章指出,最重要是香港統治精英的內心深處,認為「作為高等華人,要率先引入西方的高等模式」,參照西方用疫苗加上自然感染,最終「與病毒共存」的「躺平」模式,很快可以與西方國家通關。
文章認為,與其要求香港「動態清零」,不如讓香港自己選擇及承擔後果。(中央社)香港疫情未受控,中國知名部落客「兔主席」日前撰文,指香港不具備「動態清零」的能力,港抗疫政策左右搖擺,陷入「不死不活」的狀態,建議中央政府讓香港「嘗試一下不同的防疫模式」。
本文由破门而出网发布,不代表破门而出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nqg31.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cnr/135.html